新华社北京9月17日电 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新中国成立75周年文化发展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周玮、王鹏、徐壮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凝聚亿万人民为新中国发展不懈奋斗。
新中国成立75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愈走愈宽广,为民族复兴积蕴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人民至上
2024年2月,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再次登上舞台。自1958年首演以来,这部北京人艺的“看家戏”始终经久不衰、一票难求。
《茶馆》不仅深刻刻画出旧时代的黑暗与痛苦,暗示了新世界对当时民众的迫切性,更以诙谐幽默的京味儿语言展现不同时代的风土人情和市井生活。
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
2024年7月14日,乌兰牧骑队员在内蒙古第34届草原那达慕开幕式上表演。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新时代,文艺为人民,是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读着《创业史》,唱着《我们走在大路上》,心潮澎湃投入建设大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家听着《在希望的田野上》,读着《平凡的世界》,看着《渴望》,满怀热情投入时代洪流;进入新时代,人们在电视剧《大江大河》、电影《流浪地球》中,感悟一个大国的气度与创造。
75年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
文艺创作精品迭出——
从《红色娘子军》《野火春风斗古城》《天云山传奇》《庐山恋》,到《黄土地》《秋菊打官司》《甲方乙方》《长津湖》;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白鹿原》,到《繁花》《人世间》《雪山大地》……文艺创作者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一系列精品佳作回应时代主题和人民心声。
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极其短缺,1949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仅有55个、博物馆21个。2023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46个、博物馆6833个。我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有力支撑。
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全面展开,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业态迅速兴起。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29515亿元,文化服务业支撑作用增强,文化新业态行业带动效应明显。
着眼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守正创新
1979年,大型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在中国西北诞生。编创者们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中寻找灵感,将千年前的文化瑰宝编排成动人心弦的舞台作品。
今年5月,《丝路花雨》迎来了首演45周年。这些年,《丝路花雨》常演常新,将丝路风情与敦煌文化带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展示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远眺北京中轴线上的钟鼓楼与景山(2024年7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钟昊 摄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75年来,我国着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华文化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薪火相传,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不久前,“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成为我国第59项世界遗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不断拓宽,保护体系逐渐完善,保护成效日益凸显,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目前,我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58处,较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0处,增加了20多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57个,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
与古为新,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别具匠心的考古盲盒、精致可口的文创雪糕……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
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广受关注,到《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节目创新出圈;从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到支持各地建设非遗工坊6700余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创新创造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
扬帆出海,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3年5月,中国与中亚五国领导人“长安复携手”。在赠送中亚国家元首的礼品中,有一件“何尊”。透过西周何尊铭文“宅兹中国”,世界更加理解“何以中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同社会主义国家及亚非拉友好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改革开放后,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和深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交流、文化贸易和文化投资并举的“文化走出去”,令中华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
网络技术支持
北京万众久合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邮编:101500
邮箱:121616107@qq.com
联系我们
电话:13811152553
微信:CEPETA666 或 dianli936
邮箱:zgdlxh@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