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我国对户外运动产业的关注也日益加强,特别是在促进全民健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户外运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22年起,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先后牵头发布了一系列助推户外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为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长期规划和科学指导。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更是提出了到2027年,初步形成一批较为成熟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到2030年,建设100个左右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并从户外资源布局利用、户外基础设施提升、户外安全体系建设、户外保障资金支持几个维度对建设高质量的户外运动目的地进行了明确的部署。
一、优化科学布局与区域特色开发:因地制宜与资源优化
依托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地理特征,科学规划户外运动项目的布局,并推动资源的精准转化与利用,是提升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关键思路。通过这一布局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的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差异化发展。《指导意见》对此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了根据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优势,量身定制户外运动项目,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
根据地区的自然资源特征,《指导意见》提出了多个具体发展方向。例如,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因其丰富的冰雪资源,可重点发展滑雪、冰上运动等项目;西南地区则可依托山地资源发展山地越野、攀岩等极限运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沿海城市则可聚焦水上、桨板、潜水等海洋运动的开发。这一因地制宜的布局不仅能推动各地特色项目的发展,还能够促进本地特色产业的崛起。通过发挥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制定不同的户外运动发展策略,可以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实现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比如,冰雪产业可以带动东北地区的旅游、酒店、交通等相关产业发展,山地越野项目则能够提升西南山区的生态旅游与地方经济效益。
《指导意见》还明确了要探索完善自然资源向户外运动开放的申请条件和审批程序。通过建立健全的评价体系和监管制度,可以确保这些开放区域在进行户外运动开发时,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政府通过这一措施可以更好地引导地方和企业在开展户外运动项目时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二、强化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系统化建设与全面服务
提高户外运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是推动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的关键内容之一。《指导意见》指出,户外运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限于运动场地,还涵盖了配套服务、连接道路、智能化设施等多个方面。这些基础设施的提升将为开展户外运动提供更好保障,提升参与者的运动体验,并进一步推动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建设进程。
首先,在推动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建设方面,将重点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冰雪、山地、水上、陆地、航空等专项运动场地。例如,汽车自驾运动营地、航空飞行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的建设,将极大丰富我国户外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此外,《指导意见》倡导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打造运动场景,推动户外运动项目有机嵌入绿色生态环境,而不是通过“大拆大建”“无中生有”打造户外运动目的地。这一理念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符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也能够提升户外运动的魅力和吸引力。
其次,《指导意见》特别点出,要围绕群众需求,完善户外运动服务设施,配套设施如标识标牌、充电桩、快速补给站等,这些都是提升运动参与者体验的关键。除此之外,推动运动核心区域的服务设施建设,确保运动者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也是提升整体服务质量的重要举措。
另外,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上,《指导意见》为户外运动目的地的通达性提供了明确指引。通过与高铁、公路、机场等交通网络的高效衔接,打通交通线网,不仅提升了游客的到达便利性,还促进了运动目的地与周边区域的经济融合。
在设施的分布供给方面,《指导意见》提到要推动全域覆盖的设施供给格局,并通过绿道、健身步道、骑行道等线路的建设,串联起不同类型的户外运动场地,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一建设思路将推动我国户外运动场地建设的立体化、系统化,提供更加便捷、连续的运动体验。
三、完善安全防控和救援体系建设:保障参与者的生命安全与运动健康
户外运动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安全问题始终是焦点。《指导意见》强调要建立健全户外运动的安全防控体系,尤其是针对高危险性户外运动项目的安全保障。
在保障户外运动安全方面,建设安全防控体系至关重要。《指导意见》推动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立政府主导的户外运动安全体系,根据标准指导户外运动场地配备明确的安全标识,并配置必要的救援设备和应急设施,从而切实保障运动参与者的生命安全。同时,对于重大赛事活动,还将加强对极端恶劣天气的监测和短临预警,力求从源头上避免因天气等外部因素带来的安全隐患。
为了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指导意见》还提及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户外运动救援体系,鼓励地方建立集预警、救援、医疗为一体的户外运动救援基地,推动跨区域协作,推广空间信息技术应用,增强户外运动救援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此外,加强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安全意识,开展相关培训和安全教育,也将大大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四、提供资金支持与打通多元渠道:汇聚资金渠道并降低建设成本
在资金支持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了多种有力的政策措施,为户外运动设施建设和项目推广提供了重要保障。
比如《指导意见》提出,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对符合条件的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项目建设予以支持。在“十四五”时期支持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上,中央预算内投资在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建设上将持续发力,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
又比如《指导意见》整合了体育彩票公益金、相关公益性基金等资金渠道,为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开展相关活动提供经费助力。这一措施将有助于促进更加广泛的全民参与,特别是支持全民参与的运动项目和赛事的举办。
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优化和支持,户外运动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实现全民健身目标和促进绿色生态发展的过程中,户外运动产业无疑将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指导意见》的颁布,从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科学布局到基础设施的完善,再到赛事服务创新和产业融合,为户外运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政策的持续落实和各方力量的积极推动与参与,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作者: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王雪莉)
网络技术支持
北京万众久合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邮编:101500
邮箱:121616107@qq.com
联系我们
电话:13811152553
微信:CEPETA666 或 dianli936
邮箱:zgdlxh@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