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碳中和”热潮对大宗商品市场影响分析
来源: | 作者:小荷 | 发布时间: 1206天前 | 21806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5年12月,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巴黎协定》(2016年10月正式生效),其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下称全球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2018年10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表示,如果想达到《巴黎协定》的1.5摄氏度目标,则需要在2050年前将全球碳净排放量降至零(即“碳中和”)。2016年以来,全球掀起“碳中和”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经有50多个经济体宣布甚至立法规定2050年(或之前)达到“碳中和”,全球前六大碳排放经济体中欧盟和中国、日本已经明确作出“碳中和”承诺,美国拜登政府预计在今年4月正式宣布“碳中和”目标,只有处于工业化中前期的印度和重化国防工业占比较高的俄罗斯目前还没有表态。

[“碳中和”战略的重要意义]

根据英国BP发布的《全球能源展望》报告,2019年中国碳排放达到98.26亿吨等量二氧化碳(tCo2e),排名全球首位,并且占到全球碳排放的28.8%。但从两个角度看中国碳排放并不多,其一是从人均碳排放量角度看,2019年中国人均碳排放7tCo2e,不到美国的一半,也低于俄罗斯和日本;其二是从人均历史累积碳排放量角度看,从1900年至2010年,我国每人历史累积碳排放量仅为0.406tCo2e,远低于欧美发达经济体,甚至不到墨西哥的一半。

碳排放量和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结构有密切关联,一般来说,在工业化过程中一个经济体的碳排放总量和单位GDP碳排放量总是上升的,只有等到这个经济体完成工业化后,随着经济重心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它的碳排放量才会达到顶峰然后缓慢下降。目前,欧美发达经济体碳排放量基本上在2000年之前达到峰值,但以此要求发展中经济体并不合适;而且我们还要考虑到国际贸易情况,比如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为全世界提供大量工业制成品,但制造这些工业品所必需的碳排放都算在中国头上,这显然是不公平的。

中国很早就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事务。2009年,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正式对外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45%。2014年12月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轮缔约方会议的中国代表表示,2016—2020年,中国将把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控制在100亿吨以下。2020年9月,国家领导人在联合国大会上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雄伟目标。2020年12月,国家领导人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公布2020年版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到203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认证依据
认证范围
认证流程
认证证书
Baidu
map